律师随笔
努力攻克“执行难”这历史性难题
作者:张国权 律师 时间:2018年10月25日
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非打不可。通过这场战役,打出了声威,打出了士气,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执行制度、机制和模式。三年来,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工作力度前所未有,成效前所未有,实现了执行模式的重大变革,执行质效有了较大提升,执行外部环境有了明显改善。”10月24日上午,周强院长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报告法院解决“执行难”工作时铿锵有力地表示。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切实解决“执行难”的决策部署,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三年来,人民法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方面的支持下,举全国法院之力,攻坚克难、一往无前,努力攻克执行难这一历史性难题。目前,“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正处于决战决胜的最后关键时期。“基本解决执行难”已经成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写照。
回首处,跋山涉水未停步
公与平者,国之基址。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执行是诉讼程序的最后一道环节。长期以来,由于涉及诉讼群众切身利益,执行难不仅是困扰人民法院的突出问题,更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自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首次出现“执行难”一词,至今已在29个年度的工作报告中先后出现95次,使用过的表述有:“执行难的状况仍在继续发展”“执行难的问题仍非常突出”“经济纠纷案件执行难的情况尤为突出”“执行难不仅长期困扰法院工作,而且直接损害司法权威,甚至引发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努力探索解决‘执行难’的新方法、新途径”“使执行难的状况尽快地有一个较大的改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执行难’”等等。这些都凸显了执行难问题由来已久、影响已深,也反映出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问题的难度之大。
执行难,到底难在哪里,这既是溯源之问,也是解决之道。执行工作本身就是依靠国家强制力实现胜诉当事人权益,最终化解矛盾,彻底解决纠纷的过程,必然矛盾冲突最剧烈、对抗性最强。
查人找物难、财产变现难、排除非法干预难、清理历史欠账难,这一道道关卡犹如天堑,横亘在人民法院面前。尤其是有相当一部分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执行不能”案件,长期成为人民法院卸不下来的沉重历史包袱,成为“不能承受之重”。客观地看,“执行难”问题首先应当从法院自身找原因,执行规范化水平不高、执行人员力量和能力不足、执行制度机制不够健全完善、执行工作管理不够规范等长期存在。但同时也要看到,社会诚信体系不够健全、执行依据复杂多样、执行标的种类繁多、法律和配套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多种经济社会矛盾交织等外部因素,是更深层次的困难障碍。总体来说,“执行难”问题的存在,折射出我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层面的短板,反映出信用制度相对缺失、市场退出机制运行不畅、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和市场主体风险意识欠缺等现实问题,是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叠加、交织在一起,进而在执行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
看今朝,壮怀激烈战正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将解决“执行难”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切实解决执行难”“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的目标。这是一个伟大政党的使命担当。2015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力推行立案登记制,使立案难真正成为历史。在解决立案难问题之后,最高人民法院正视执行难这一历史性难题,坚持以猛药去疴、壮士断腕的勇气担当,自2016年3月起全力以赴推进“基本解决执行难”,从白山黑水到雪域高原,从西北边陲到万里海疆,一场攻坚执行难的宏大战役壮阔开启。
这是一次触及灵魂、刀刃向内的自我重塑。逐梦前行的道路,从来不是一片坦途。人民法院首先从自身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力度,全方位改革执行工作体系,涉及之广、触动之深,令人动容。通过建立全国四级法院“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指挥”执行管理新模式,让执行管理“一竿子插到底”;通过规范适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推进执行转破产、加大执行救助力度等途径,分流解决 “执行不能”案件;通过建立完善团队化执行工作模式等方式深化执行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执行公开,以形成更加理解支持执行的浓厚社会氛围,等等。人民法院革除执行积弊,清理历史积案,促使执行工作提质增效,让执行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近日,新华社刊发一系列解构“执行难”文章,运用生动事例和大数据全景呈现了三年来“基本解决执行难”这场战役的壮观场面。文章提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执行干警实实在在感受到三年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抚今追昔,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体系经历了刮骨疗毒的痛苦,也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新生。
这是一场问题所指、改革所向的制度变革。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瞄准造成执行难的各种深层次原因,人民法院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通过建设网络查控系统基本实现对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形式“一网打尽”,通过推进联合惩戒体系建设让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通过推行网络司法拍卖破解财产变现难题,等等。三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法院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借助现代信息科技手段这把利器,不断破解制约执行工作的深层次问题,在推动解决“执行难”的同时,也为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华社记者在《5年执行到位7万亿元 厉害了人民法院》一文中表示,“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单位主办的‘信用中国’是当前政府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总窗口,其中关于惩戒失信的数据信息约八成来自法院的执行工作”,文章认为人民法院推进“基本解决执行难”有力推动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这是一首百舸争流、扬帆奋进的时代壮歌。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三年来,广大执行干警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披肝沥胆、夜以继日战斗在执行一线。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侯铁男同志,在召开解决“执行难”问题的会议中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离我们而去。广东省信宜市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伍彤同志,去世前两天,仍然利用周末时间在办公室加班加点写执行裁定书……先后有27名执行干警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他们用无私奉献践行了铮铮誓言,用鲜血生命捍卫了公平正义。
望征途,初心一如来时路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从历史的天空俯瞰中国法治发展历程,“基本解决执行难”一定会成为一件彪炳史册的壮举,一定会深深镌刻在人民群众的心田。无论任何时候,一切为了人民,始终都是人民司法无处不在的烙印,都是人民司法坚定前行的底色。如今,“基本解决执行难”正处于攻坚克难、决战决胜的最后关键时期,也到了推动长远解决“执行难”问题的窗口期。我们首先要攻坚决胜、如期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这一阶段性目标,并在此后继续保持执行工作高水平运行,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六个结合”,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把强制执行与规范执行结合起来,把依法惩戒与司法关怀结合起来,把健全制度与应用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把解决“执行难”与解决“执行不能”结合起来,把发挥法院职能作用与动员社会力量结合起来,在更高层次推动执行工作长远发展,努力实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各有关方面监督支持下,在全国法院干警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攻克任何妨碍公平正义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让执行难这一历史性难题真正成为历史,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立足审判执行工作职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精神,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这是法治中国的美好愿景,也是人民法院矢志不渝的追求。